
巴曙松:一带一路与并购市场新发展-ag捕鱼官方网站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巴曙松
由中国并购公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并购年会于2017年8月11日在香港召开,主题为“一带一路的并购”,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出席并发表“一带一路与并购市场新发展”主题演讲。
巴曙松表示:“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并购合作在稳步上升。2014到2016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非常迅速的上升,并购的目的在从资源驱动型向核心能力驱动拓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荣幸参加我们今天的这么一个与一带一路和并购相关的会议,学到不少新的知识,所以我在微信群里做记录,刚才把陈爽轮值主席讲话做整理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说现在搞并购,如果不是一带一路的钱是不是也出不去?
今天这个题目是一带一路与并购,所以我想做一个命题作文,我专门为今天的会议做了一点梳理。其实选这个题目不仅仅是因为外汇管制的原因,实际上一带一路沿线的这些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它的资源优势,和他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些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实际上是跨国并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所以这个不仅仅是我们刚才说的外汇管制,还有一个是产业状况。
我把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体一些有代表性的优势产业做了一些梳理,比如说新加坡的电子、石油、化工、金融、服务业,港口。马来西亚,电子、汽车、钢铁、纺织、橡胶等等。同时从整个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体整体的发展水平明显的快于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增长动力,需求相对比较弱的成长阶段,非常富有活力的增长地区,我这个图上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可以明显的看到,从2000年到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7%,但是全球的这个水平只有5.3%。同时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连通,互联互通,开放,合作,这些方面的连通机制客观上为整合并购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比如说香港交易所做的沪港通,深港通,连通之后你甚至不用再跨境,不用再涉及到外汇管制的松紧,就借助这个平台的机制也可以实现跨境并购。
从国际趋势来看,应该说2015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个并购交易的高点,相对宽松自货币环境,强势的美元和资本市场的活跃,是重要的推动力量。2016年交易并购我们可以看到不只是中国,全球都出现了一定的回落,2016年中国的总额下降了17%,但是实际上还是2017年以来第二高的水平,包括宏观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美国采取的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和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2017年上年全球的并购金额同比有所增长,但是数量下降。所以我们看大的市场的背景是一个高点之后的调整整合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2012到2016中国的海外并购总体上是一个加速的态势。刚才陈爽总裁在ppt里面讲的几个原因,资产的配置,产业的整合、升级的需要,总体来看跟国际上的对比,大型的交易有所下降,欧洲的交易有所下降,英国的交易也明显呈现了下降。总体上来看中国抓住了那么一个时间窗口,发展经济体在并购市场有所收缩,给中国进行寻找合适的标的提供了可能。
这里面我们看到欧洲,欧洲通常在国际市场是非常活跃的一个并购主体,我们看出欧洲的并购的规模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有所缩减,但是经济开始逐步复苏,货币政策也比较宽松,使得2015年欧洲内部跨国并购上升的幅度非常快,有明显的一个回升。新兴国家在跨国并购的地位持续上升,但是总体看2015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并购同比减少27%。
从海外并购来看,我们看美国,因为美国中概股比较活跃。从2010年到2013年出现了第一波的退市潮,因为做空也好,财务造假带来的影响,2013年到现在出现了明显的退市的浪潮,但是怎么回归,目前我们看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选择。从国际与并购行业的倾向来看,美国企业,美国市场还是全球并购的主战场,占到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一半左右。从美国企业并购的行业看,材料、医疗、金融和高科技行业是并购重点行业。从被并购美国企业行业看,集中在医疗、保健、金融、工业、消费品领域。中国经过了前期的跨境并购的大扩张之后2017年有所降温,2017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并购1148起,同比下降了28.24%,披露并购金额的案例是951起,这个金额有所上升,总体来看因为并购管制,因为并购审查严格,热度有所下降,处于一个调整整合期。
从中国快速对外并购扩张,经常有人会拿他和日本当年激进的国际并购对比,会不会重走日本当时的情况。我们和日本做对比看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1985年到1992年是日本并购最活跃的时期,最典型的是三菱地产14亿美元收购美国纽约地标建筑洛克非勒中心80%的股权。相似点是优选欧美发达国家,行业上也有相似的地方,最开始是资源,制造业,逐渐向高端服务业变化,但是资源制造业占主导地位,不同点就是在汇率,当时在协定的推动下日元持续升值。人民币现在基本上是一个趋稳,而且有阶段性的贬值压力的情况下,所以不排除对冲汇率风险提前做布局,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并购主体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日本的并购企业是外向型企业占主导,但是中国的海外并购企业早期主要是大型的国企,现在民企开始慢慢在增加,并购的动力上日本当时面临的本土市场比较小,贸易摩擦在加剧。中国更多样化,外延扩张的东西不是主导型的,中国还是以机械制造、互联网、it和金融业为主,处于一个产业结构的升级阶段,纵向并购,跨行业并购的数量在持续上升,更多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来推动一个对外并购的进展。
中国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或者是特征,我们有差不多近6成的并购是由上市公司发起的,因为有一个融资的平台,有一个估值的差异。这一点使得这个并购的走势受资本市场并购政策变化影响非常直接。我担任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在并购方面也是很重要的直接融资和促进整合变化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的并购主体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估值差异带来的这么一个激励。我们看到了跨国并购监管在明显的加强,其实不是从现在开始,从2016年年初开始美国财政部的审查就在加强,2016年7月份外管局开始强化对这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真实性的审核,最典型的提出了几个所谓的非理性的投资比较多的领域: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今年上半年的下滑主要是这几个方面,像房地产、影城并购的下滑大概在70%到80%,大额非主业的投资,有限合伙的投资,母小子大的投资这些引起的监管者的关注。但是实际上我们总体看监管的强化并没有影响真正能够促进中国经济转型,能够跟中国市场进行对接的这样一些并购的发展。
最后梳理一下,比如说一带一路的这些跨境并购市场目前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从统计数据来看,从高速增长,大幅度的收缩,现在处于一个波动上升的这么一个趋势。从全球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总体的并购的走势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有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影响出现一个明显的调整,现在在波动中逐步的趋稳。今年截至到年底的数据,一带一路跨境并购最多的是金融业、其次是工业,第三是电信服务业。从区域分布看,从2000年以来“一带”国家的并购的金额和数据高于“一路“”国家的,所以“一带”和“一路”之间分布上有差异。最近三年我们看到一路国家的并购金额有所上升,从企业的性质来看2003年以来一带一路国家非上市公司的跨境并购数量高于上市公司,这个和中国的近6成的并购是由上市公司推动的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从驱动力来看一个是资源和人员的驱动、储备,从2015年之后转到了能源、消费类。第二个并购资产配置,第三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约束是储蓄率。一带一路上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个时候储蓄率比较低的国家并购就不活跃。所以这是我们从经济指标来观察,这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国民储蓄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他的并购活跃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从国别来看,目前在研究中被关注比较高的中东欧和东欧在一带一路经济体里面关注度上升,他们受到油价的冲击经济在衰退,但是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有恢复的空间。
国内和国际并购市场对比来看,我们看到近5年国内并购市场在上升,但是2016年在下降,把目标开始转到海外。外西欧地区的并购市场比,一带一路这些跨境并购市场,无论是从并购的规模还是数量上还是有差距,这个是有客观的评估。仅仅2016年西欧地区并购的市场成交额几乎是等于一带一路跨境并购市场过去10年的成交总额。所以,这也是我们并购公会选一带一路作为我们的一个题目,我们希望明年后年我们做一个报告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占比有所上升。
从行业上来看西欧地区并购市场主要是机械、化工、金融这些行业,而一带一路跨境并购市场因为地理区位不同,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源和高科技行业。
自2014年以来北美地区并购市场规模持续下降了19%,但是作为世界第一大并购市场,他的体量也不是一带一路目前跨境并购所能够比拟的。而且跟西欧地区的差距更大。所以我们为什么谈这个,我们有增长潜力,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现在跟欧美市场的并购相比,实际上还处于非常初步的起点阶段,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国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并购合作在稳步的上升,尤其是2014到2016我们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非常迅速的上升,并购的目的也正在从资源驱动型向核心能力驱动型拓展,主要是体现在资源能源型的企业数量在下降,基建、金融、高科技企业的数量持续上升,这也是属于在扩张中的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而且中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目前统计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东亚、西亚和独联体,不是欧美主战场,其中新加坡、俄罗斯和马来西亚位列前三,非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在逐步的提升自己的份额,融资渠道也开始支持这些新的并购的主体。
2014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跨境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持续的上升,他的增速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发展的经济体,逐步成为一带一路跨境并购的主要的收购方。这个在长期以来形成美国一家主导的国家并购格局,在一带一路的经济体里面,在这几年里面确实正在出现一个变化,就是多元化,而且中国的并购更加的活跃和占主导地位。他参与的动机包括战略性的因素,市场的拓展,资源的储备,产业的分工,本身的转型。从今年开始,虽然外汇管制有所加强,但是中国的对外资产里面民间持有的对外资产已经超过官方持有的外汇资产。所以这个配置的趋势没有因为阶段性的对外投资政策微调而改变。同时,一带一路也有助于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并购,产能的转移。很多产业在中国可能是产能过剩的,但是你把它放到亚洲,放到更大范围内他并不是过剩的,优势产业的输出,廉价资源和能源的获取,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里面关注的重点。
目前看,一带一路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沿线的并购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行业为主,金融计算机电子开始在上升,但是金融支持不足,这也是刚才大家都提到的香港的机会。同时,防范资本盲目的外流,和鼓励一带一路跨境并购,我觉得这种政策的平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实际上盲目的外流刚才是特定的产业特定的形式,但是实际上从跨境并购来看,2016年下半年开始有所回落,但是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规模,一带一路这个部分实际是在持续稳步上升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外投资的政策的导向,我想这也是今天我们选“一带一路的并购”作为我们这个会议主题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上的原因。
今天我想给大家报告的就是我们近期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有很重要的问题请教您,今天是811汇改的两周年,前两年人民币涨得这么快,现在又跌下去了,怎么回事?未来会怎么样?请谈谈您的看法。
巴曙松:811汇改之后我们观察人民币的汇率发现,从原来观察人民币的汇率只有一个锚,就是人民币对美元变成两个锚或者是双锚体系,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811之后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发现在这两个锚里面,美元属于一个汇率波动幅度大,所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大,但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是稳定的,你会发现上下波幅是很窄的,只是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大,从过去两年的趋势看,双锚体系运作是大致成功的。谢谢!
主持人:我们就讲一个数字,今年是6.65上下?
巴曙松:但是你还是习惯看这一个锚 ,所以我想说的意思是双锚系统的核心的原因在于,如果美元升值,其他的货币对美元贬值,只要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小于其他的篮子的货币,这个就是稳定的。同样如果美元在贬值,其他一篮子货币在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不要明显的高于其他的货币,处于中间水平,这个也是稳定的。真正的要看人民币对美元,更要看一篮子货币的波浮情况。
-
根据速记稿整理
